第136章 借刀杀人(一)
进入民国之后,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。阳历成为官方历法;在城市中旗袍成为女性的流行服饰;城市男子则喜欢西装革履,并佩戴礼帽;官方发文禁止女子缠足、禁止男子拖辫;禁止国人种植、吸食鸦片;称呼时不再称“老爷”、“大人”,而是称“先生”、“某君”;跪拜礼改为脱帽礼;自行车成为新潮市民喜欢的交通工具等等。其中,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人们不再像是以前那样怕官。前清时候,老百姓一见到县太爷都得赶快叩头,进入民国之后,官员从“青天大老爷”逐渐回归到一种受人尊敬的社会职业。
辛亥革命那年,有三方军政势力趁势站上了历史舞台:黎元洪的武昌势力、袁世凯的北洋势力和孙文的同盟会势力。这三方势力相爱相杀,构成了民国前期的政治大局势。有人可能会说,不是还有立宪派呢?虽然立宪派也是很重要的政治势力,但他没有自己的武装,所以他只能依附于其中一方。另外,立宪派也比较松散,没有形成自己真正的领*袖。
按下袁世凯和孙文,我们先来表一表身处武昌的副总*统黎元洪。
与孙文集团和袁世凯集团的对立关系不同,黎元洪的武昌集团处于两者之间。首先,黎元洪出身北洋,本身是武昌新军的高级军官,所以他跟袁世凯有天然的亲近属性。其次,黎元洪是在一批革命党人的辅助(近乎要挟)下,举起了起义大旗,成为缔造共和的英雄,所以他又跟孙文等革命党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。黎元洪徘徊于袁、孙之间,成为两者拉拢的对象,一时间身价扶摇直上。一朝天子一朝臣,从孙文的临时政府到袁世凯的临时政府,政府要员们都被换了一遍,唯独黎元洪的位置最稳固——一成不变的副总*统。
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之后,袁世凯多次给黎元洪发电,请他来北京就职。黎元洪心里清楚,自己坐镇武昌,手中所持雄兵才是最大的政治资本,一旦到了袁世凯眼皮地下,能否安心做个手中无权的副总*统,也是要看人眼色的!寄人篱下的日子,谁也不想过!所以,他以军情民意为由,进行各种推诿。
实际上,黎元洪在武昌的日子过得也不甚顺心。最令黎元洪头痛的人就是时任军务部副部长的张振武。武昌起义时,张振武是立了大功的,但他恃功自傲,在军政府会议上屡屡顶撞黎元洪,丝毫不给其情面,令其非常难堪。面对面的难堪只是一方面,背后张振武还逢人便说,黎都督的天下是他们打出来的,当时是他拿着手枪将黎元洪从床底下拽出来,逼着他坐在了大都督的座位上。大当家都是极要脸面的,一旦威信扫地,还怎么号令三军呢?但张振武毕竟是革命功勋,而且在军队中颇有影响力,黎元洪虽然心中很不满,也不好当即发作,只能迁就着他。
令两人关系降到极点的事件是张振武赴沪购枪一事。当北洋军拿下汉阳后,黎元洪为武昌安危考虑,电请各省出兵相助。各省来了不少民军,但普遍缺少枪支,汉阳兵工厂已经失守,黎元洪的武器库也很紧张,于是他派张振武携带二十万大洋去上海购枪。
张振武来到上海之后,跟日本的三井、高田等大洋行取得联系。这些洋行一看张振武手握巨款,无不热情以待。在灯红酒绿、莺歌燕舞的上海滩,张振在觥筹交错之间逐渐迷失了自我。黎元洪苦等了一个月,枪支仍然没有消息。这时候虽然已经开始议和,但是和北洋军的枪战却也时有发生,湘桂联军总司令官沈秉堃向黎元洪借枪四百支、子弹五十万发,湖南都督谭延闿要求借枪五千支。民军这边是有兵没枪、有枪没弹,对面的北洋军却是不缺枪支弹药,所以民军方面压力非常大。千盼万盼,张振武所购置的第一批枪支终于运抵武昌。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,这批枪支是日俄战争时期日本人缴获的俄国方面的废枪,大部分都没法使用。因为这批废枪,黎元洪在各都督那里颜面尽失。黎元洪给身在上海的张振武发电,告诉他这批枪没法使用,这样做不仅是“虚糜鄂款”,而且“贻笑外人”。张振武回电黎元洪,说这批枪支丁复现场验证过,没有问题可以使用。丁复是跟随张振武去上海的下属。按照湖北军政府《军律》,丢失枪械就应该重罚,这种情况可比丢失枪械严重好几个级别,张振武知道厉害,直接将责任推给下属承担。
没过几天,黎元洪又收到张振武从上海发来的电报,说联系了一批日本机关枪及弹药,另外需要十三万大洋。黎元洪不敢轻信他的话,跟张振武回电,要求货到付款,免得被骗。张振武迟迟没有放货过来,黎元洪派为慎重起见,黎元洪决定陈宏诰前往上海调查事情原委。张振武知道黎元洪派人来沪调查,非常紧张,于是兵行险招,派人在码头刺杀陈宏诰。陈宏诰知道张振武为人,事先有提防之心,逃过一劫。刺杀军政府派来的调查人员,张振武也是真敢做!
话说张振武没有等来黎元洪的汇款,却正赶上孙文策划北伐。张振武私做主张将本应发给武昌的枪支弹药,拿出一半卖给了谭人风,自己则想借北伐之名逃亡。身在上海的杨玉如得知情况,非常震惊,秘密将此事报告黎元洪。黎元洪赶忙致电沪都陈其美,让其帮忙扣住张振武,防止军款及枪械流失。让别省的都督帮忙扣押本军政府的军务部副部长,绝对是一件很丢人的事。但是碰到这么一个桀骜不驯的主,又能有什么办法?
形势一天一个变化。接下来南北议和,北伐终止,孙文下台,袁世凯上位。继而,武昌部分革命党人因为权力分配问题,联合军人发动“革命”,把目标指向孙武等政界要人,将其家产抢劫一空,还绑架了其家人。黎元洪派出宪兵弹压,稳定了武昌的秩序。事发当天,孙武慌忙逃进租借,算是躲过一劫。不过通过这件事,孙武心灰意冷,不愿意革命党人产生分裂,选择辞去军务部部长一职。
通过这件事,黎元洪认识到军人把持政府的害处,于是他致电袁世凯,希望“军民分治”,具体说就是在各省取消都督,设立督军和民政长(相当于**),督军管理军事,民政长管理政府。袁世凯正在为销兵发愁呢,各省的都督都手握重兵,他能不发愁吗?黎元洪这份建议正中袁世凯下怀,于是他选择在湖北率先实施军民分治,给各省做个典范。
黎元洪仍然没有跟张振武撕破脸,但是这伙计实在是太难管理,黎元洪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将其放在身边,于是向袁世凯推荐张振武。袁世凯很给黎元洪面子,让张振武来北京做总*统府顾问。袁世凯有很多顾问,这些人都是头面人物,几个月前尚是一名底层军官的张振武在这里能有啥作为呢?这份工作他肯定做得很不愉快,不久他就向袁世凯请辞,想回武昌。
袁世凯给黎元洪发电,问是否可以让张振武回武昌。黎元洪自然是坚决不同意。袁世凯心领神会,授张振武为蒙古调查员,打算将他“发配”蒙古工作。然而,不是冤家不聚头,张振武不肯去蒙古,执意又回到了武昌。
湖北的军民分治改革,是将权力进行再次分配,触动了军界的利益。部门革命党人计划再次组织“革命”,扬言推翻军政府和民政府。这时候的黎元洪终于露出了獠牙,他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,决定先发制人。他火速调动军队进行了清剿,捉了杨玉如、王宪章、祝制六等革命党人,审讯后将这些人处死。
在审讯中,这些人供述曾受张振武指使。于是,黎元洪心里对张振武动了杀机。张振武毕竟是武昌起义的功勋,黎元洪虽然想杀他,却不想背负杀革命功勋的罪名。他思来想去,想出一条借刀杀人的妙计。
黎元洪叫来张振武,将杨玉如、王宪章、祝制六等人的供述拿给他看。张振武看到自己牵扯其中,登时变色,赶忙解释。黎元洪安慰他不要紧张,说自己不愿意深究这件事。但是,军界很多人煽风点火,要他张振武的人头,为了安全起见,需要他去北京避一下风头,等这件事过去了,再回湖北。同时启程赴京的还有孙武和张振武的副官方维等人,黎元洪亲往相送,并令人奉上四千大洋。张振武也是没有心机的莽汉,他不仅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,反而对黎元洪感激不尽。
